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十四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以上,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均突破千亿元,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跻身全国制造业百强城市。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十四五”末,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现代能化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四五”末,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40%,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年均增长8%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3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户以上,各类研发平台达到300户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
“十四五”末,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1%,创建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0户,拥有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企业达到50户以上,上云企业达到2000户以上,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整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绿色发展高线达标
“十四五”末,完成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任务,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0户,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成。
重点任务
做强五大优势产业集群
01、钛及新材料产业集群
持续巩固提升“中国钛谷、世界钛都”地位,支持宝钛集团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扩大产能, 在国内外收购或新建优质钛矿基地,钛材产量达到5万吨, 力争“十四五”末产值突破500亿元。
加大拓普达钛业、特钢钛业、永盛钛业、鑫诺新金属、巨成钛业等中小钛企业整合提升,培育钛产业集群“第二梯队”,在钛行业细分领域打造10亿元以上企业10户。
加快宝鸡正威、瑞科新材料、斯瑞新材料、海吉钛镍等企业培育,持续拓展产业新领域。
支持做大钛谷集团,做强高端钛材加工,掌控上游钛矿资源,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工程,依托宝钛集团、陕西省钛产业联盟、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鸡分院,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转化,引导钛企业向“三航两机”等高端市场进军。
力争“十四五”末,实现“1151”目标,钛材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钛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5户以上企业实现上市,高层次人才队伍达到100名。
0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按照“12445”发展思路(围绕向新能源转型这一主线,坚持做大整车、做强配套“两轮驱动”,发挥产业基础好、生产成本低、物流大通道、人居环境优 “四大优势”,强化宝鸡高新区、蔡家坡经开区、眉县经开区和扶风县工业集中区“四区承载”功能,抓实创新驱动、项目带动、招商引资、人才支撑、环境保障“五项举措”),支持陕汽、吉利现有整车企业提质增效、扩大产销规模。
推进陕西通家汽车重组合作,提升新能源城市物流车市场占有率。
大力扶持银河消防、保和防务等专用车生产企业,不断扩大宝鸡专用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着力打造汉德车桥、法士特变速器等国内外顶尖零部件品牌,重点引进发动机、传动系统、“三电”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企业,不断完善本地配套体系。
力争 “十四五”末,实现“51551”目标,全市整车企业达到5户以上;专用车企业达到10户以上;配套企业500户以上,其中规上企业200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户以上;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建成关中西部、渭河两岸“百里汽车产业走廊”,把宝鸡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03、优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按照 “创新驱动、高端引领、智能转型、基础支撑”的思路,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石油装备、机床工具制造基地。
实施宝鸡中车时代、中铁高铁装备、中铁宝桥高锰钢辙叉、长美科技等产业园项目,鼓励相关企业加强与工程设计单位、总包企业合作,提高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占有率。
巩固提升石油钻采设备、石油专用管生产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及融资租赁等新业态,拓展新能源、对外工程承包等新市场。
大力推进秦川机床、宝鸡机床高端数控机床研发制造,积极创建国家级创新中心,在高端机床进口替代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支持中小企业在专业细分领域打造“隐形冠军”。
研发制造高等级真空开关、断路器、配电柜等迭代升级产品,推动产品体系由中低压向高压领域拓展,支持宝光股份等龙头企业抱团参与国家电网及市域内重点项目,巩固输变电产业链在中端领域优势。
力争“十四五”末,实现“54321”目标,5户企业产值达到百亿元 以上,轨道交通装备、石油装备、数控机床和输变电装备产值分别达到400亿元、300亿元、200亿元和100亿元。
04、食品工业产业集群
依托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烟、酒、乳制品、农副加工产品四大板块。
加快宝鸡卷烟产品结构调整,打造陕西中烟一、二类高档次卷烟生产区, 支持好猫集团整合资源,打造西北地区烟草印刷包材基地。
围绕建设中国凤香型酒城,加快西凤集团二期技改扩能、柳林酒业提质技改、太白酒业重组和小型酒企整合提升,形成白酒生产、包材配套、文旅融合三条产业链,打造10平方公里的凤香型白酒核心区。
巩固提升青岛啤酒市场地位,开发富锶矿泉水系列产品。
做大乳制品产业,着力解决奶源短板, 支持蒙牛、和氏、小羊妙可等龙头企业释放产能,建成全国最大的羊乳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果汁、蜂蜜、专用面粉等农产品深加工,实现 “种养加”全产业链发展。
力争“十四五”末,全市白酒产能达到20万吨,西凤酒品牌重回中国白酒第一方阵,实现 “2521”目标,烟、酒、乳制品、农副加工产品产值分别突破200亿元、5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
05、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集群
坚持煤炭资源绿色开发、高效转化,促进能源、经济、生态一体化发展。
加快永陇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和陇县老爷岭勘查区煤炭资源勘探进度,启动丈八、李家河等四个新建矿井建设。
以凤翔高新区、麟游经开区为承载,科学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布局实施一批煤制烯烃等高端能源化工项目,推动以煤炭开采、煤电开发为主的传统能化产业向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高端化、精细化产品为主的现代能化产业转变,不断完善“煤炭清洁利用+现代能源化工+新能源示范+物流集散地”的煤化工产业链条,打造关中平原城市群现代能源化工基地。
力争“十四五”末,全市煤炭年产能达到3000万吨,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壮大五大新兴产业集群
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发挥军工资源优势,承接航天四院、六院、九院及西飞集团等技术和民品市场外溢,加快建设宝鸡航空航天配套产业基地。到“十四五”末,航空航天及配套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围绕打造西部传感器产业基地,聚焦传感器生产企业,在半导体产业细分领域做强配套,支持军工企业开发民用产品。到“十四五”末,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新能源产业集群顺应新能源电池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新能源基材和充电设备,支持长岭光伏等企业参与光伏项目总包和光伏项目开发建设,支持电力企业光伏发电,加快重点县(区)屋顶光伏整县推进工作,培育光伏组件制造企业。到“十四五”末,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与健康设备产业集群以扶风生物医药产业园为重点,做大植物提取产业; 扩大中药材种植,发展中成药和中药饮片,推进 “秦药”标准体系建设;加大伽马刀、多功能成像仪、钛医疗器械的推 广应用,培育大健康产业。
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做强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加快推进机器人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焊接、装配、搬运等工业机器人。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支持 “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和培育配套企业,全面推进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升。
推动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动员 “链主”企业和产业链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国产替代产品,特别是由我市主导的省级重点产业链,要加大创新力度,保持领先优势,不断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强化产业基础再造,针对每条产业链在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开展攻关突破和项目招商引资,夯实产业链基础。
依托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机构,参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力争1—2个产业集群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实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年争取10个以上国家和省级“揭榜挂帅”项目,加快推进数控机床、钛及钛合金等创新中心建设。
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技战略合作,深化跨区域合作交流,支持科研人员实施科技成果在宝就地转移转化,到“十四五”末,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5亿元以上。
加强“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型企业家、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强化科研、中试、产业化全周期支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催生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产业。
引导鼓励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创新研发平台,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和研发平台落户宝鸡。
积极构建“众创空间 +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探索“创新飞地”“离岸孵化”等模式,使创新成果转化惠及更多的市场主体。
扩大科技创投基金规模,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及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步伐, 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提标改造和过剩产能置换,提升水泥生产企业协同处置固废能力。
推进国有纺织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做大做强眉县纺织工业园,巩固提升纺织产业地位。
稳妥推进“僵尸企业”处置,盘活老工业企业闲置土地和厂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促进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
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工业节能减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升能源梯级利用、废物综合利用、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运行能效。
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绿色生产管理体系,努力建成一批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
加大市场主体梯次培育
持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在宝鸡做大做强,巩固提升行业领军地位。
加大优质中小企业群体培育,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配套骨干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创建 “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打造产业集群“第二梯队”企业,形成产业发展 “金字塔”结构。
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建立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动态清单,在项目申报、评优评先、品牌创建等方面优先支持倍增计划企业。
全力支持宝钛集团、中铁宝桥集团等企业“十四五”期间实现倍增目标,每年筛选一批亿元以上中小企业作为培育对象,支持其当年实现倍增目标。
实施上市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名单,支持更多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到“十四五”末,全市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5户,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0户,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00户,5户企业在主板上市。
狠抓技改扩能和招商引资
充分激发企业发展动能,实施工业企业技改扩能“312”计划 (连续3年每年在全市实施100个工业技改项目,每年新增产能200亿元)。
紧盯优势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招大引强,探索“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带动各行业加快转型迈向中高端。
充分发挥各高新区、经开区、县域工业集中区招商主体作用,瞄准世界500强、全国500强招大商,每个园区每年至少引进1个投资10亿元的重点项目。
平原县 (区)、开发区动态保持1000亩以上建设用地储备、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存量,山区县300亩以上建设用地储备、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存量,及时承接项目落地。
全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全力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积极实施企业数字化赋能和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创建国家级及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0个,创建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50户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0。
积极争取数据要素市场化试点,实施超算中心、5G通信中心等重点项目,构建数据机房容量过1万机架、数据算力过300P,跻身国家一体化数据中心布局。
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引领转型升级。
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充分发挥军工企业优势,支持军工企业做大民品规模,支持民参军企业做优军品质量,努力创建全省军民融合示范区。
全力推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融合发展,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大中型国有企业“1+N”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出资入股、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加强合资合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借力发展。
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
坚持发展“首位产业”,加大高新区、经开区、县域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资源配套,促进产业聚集,持续壮大世界级钛及钛合金、全国汽车及零部件等九大基地产业规模。
宝鸡高新区要聚焦创新赋能、城市赋新,打造西部创新驱动引领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勇当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蔡家坡经开区要持续强化汽车产业聚合配套功能,向东与眉县余管营汽车产业园连接,向西与宝鸡高新区互联互通,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蟠龙高新区要坚持产业定位,抓好大项目招商,到 “十四五”末,在全省高新区排名达到中上位次。
凤翔高新区要着力打造中国凤香型白酒示范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渭滨区姜谭、麟游县两亭等省级经开区要按照功能定位,加快建设,尽快形成产业品牌。
各县域工业集中区要健全服务体系,孵化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县域特色产业。
力争“十四五”末,全市省级以上高新区、经开区达到8个以上,省级特色专业园区达到1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