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国家能源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5层楼高、自重1200吨的WK55电铲回转于煤层和卡车厢斗之间,每铲装煤100吨,只需100多秒,就能装满载重220吨的矿用卡车。
“我们矿采用的吊斗铲抛掷爆破无运输倒堆工艺,可替代3台55立方米电铲、12台300吨级矿用卡车同时作业,年节能减排2万吨标准煤,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98%以上。”黑岱沟露天矿矿长钮景付说。
(相关资料图)
据介绍,抛掷爆破单次装药1200吨,可将40米厚、6个足球场大小的岩石瞬间爆破,近40%的岩石被精准抛入预定位置;而吊斗铲采用AI识别、全息影像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可实现关键部位实时监控、设备状态远程诊断,年无运输倒堆1800万立方米。
秉承“生产智能化、运营数字化、创新自主化、管理智慧化”理念,黑岱沟露天煤矿全面推进智能化建设,全力打造国家智能矿山建设示范标杆,于2021年12月通过了自治区煤矿智能化建设示范项目验收。
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是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一方面,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可避免矿工直接面对灾害事故风险,减少人员误操作,大幅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建设,提升煤矿柔性生产能力,增强供给质量和供给弹性。
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供应基地,2022年,我区煤炭产能达12.2亿吨,其中,外送煤炭达到7.2亿吨,占全国跨省外送煤炭的1/3。 近年来,我区将煤矿智能化建设作为推进煤炭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陆续出台《内蒙古自治区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煤矿智能化建设验收办法(试行)》和《内蒙古自治区煤矿智能化建设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等文件,加速推进智能煤矿建设,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转型加“数”度,抢占“智”高点。放眼全区,煤矿智能化建设全面提档加速。
在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门克庆煤矿调度指挥中心,随着一键启动按钮按下,胶带输送机、运输机、采煤机依次启动,采煤机沿着既定轨迹流畅自如地进行割煤作业。
“目前,我们实现了一键启动、记忆截割、智能联动、少人巡检、矿压监测的智能化开采目标,综采工作面作业人数由12人减少到3人。”中天合创门克庆煤矿有关负责人介绍。
同门克庆煤矿一样,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公司巴彦淖尔洗煤厂也在加速推进智能化建设,推动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截至2023年1月6日,该厂堆取料机无人值守项目已试运行48天,运行安全、平稳、高效。
国家能源集团煤焦化公司巴彦淖尔洗煤厂生产技术部技术员陈蕾蕾介绍,过去,运行堆取料机需要操作员在司机室手动控制作业,智能化改造后,利用北斗定位技术,通过远程控制装置使堆取料机准确定位、自由行走、精准堆取物料。
“目前,已完成焦化厂、洗煤厂斗轮堆取料机的升级改造,有效提高了斗轮机堆取煤效率、改善了员工的作业强度和环境、提升了机组运行可靠性,进一步推动智慧化工厂建设。”陈蕾蕾说。
无人驾驶、无人值守、机器人智能巡检……如今,智能化建设已经成为煤炭行业的高度共识。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区建成智能化煤矿126处,80处井工煤矿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27个,比2020年增加12.6倍,25处露天煤矿开展无人驾驶试验、无人驾驶车辆233台,比2020年增加12.7倍,进一步提升了煤矿本质安全水平。
近日,自治区能源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内蒙古局、自治区通信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内蒙古自治区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29处煤矿调出智能化建设范围,10处煤矿调入智能化建设范围,新增第四批建设煤矿。
通知指出,根据煤矿剩余资源情况,将大唐呼伦贝尔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顺兴煤矿等29处2025年底前资源枯竭关闭退出煤矿调出智能化煤矿建设名单。将内蒙古平庄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西露天煤矿等2处新建煤矿调入智能化建设范围;将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白云乌素煤矿等8处因停工停产等原因未列入建设范围的煤矿调入第三批智能化建设范围。
同时,新增第四批建设煤矿。将土默特右旗金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8处现停产停工煤矿列入第四批建设范围。将鄂尔多斯市张家梁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等6处2025年左右改变开采方式的煤矿列入第四批建设范围;将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明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5处因地质条件复杂等原因暂不具备开展智能化建设条件的煤矿列入第四批建设范围。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12月底前,所有具备条件正常生产煤矿全部实现智能化,全面完成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工作任务。
“今年是自治区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自治区能源局将严格按照国家关于煤矿智能化建设各项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标准,加大煤矿智能化建设力度,持续抓好煤矿智能化建设各项工作,推动煤炭智能化开采工作迈入新阶段。”自治区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